思政课!习近平“3·18”讲话发表三周年学习资料汇编

发布者:刘鑫发布时间:2022-03-19浏览次数:485

截止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

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

2016年到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

全国高校bevictor伟德官网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了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了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5.2万人,师生比实现从1:205到1:171配置,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专家刘建军

让自己的心灵配得上马克思主义真理

中国人民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

“思政老师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打开胸襟。”这一直是刘建军对自己的要求。

  1987年6月,刘建军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

  从教35年来,刘建军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的。他致力于用员工身边的故事将严肃的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引人深思。“思政课是信仰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刘建军说。

深入浅出是思政课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新京报: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你参加这次座谈会后有什么感受?

刘建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特别是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

  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寄以厚望,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参会后,我更加觉得,要把自己担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京报:你认为思政教育的难点在哪里?

  刘建军:我认为思政课教学难在四个方面。

  首先,思政课是政治课,很多员工觉得政治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导致学习动力不够强。其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员工的共同课,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再次,思政课是理论课,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点,教学有很大难度。最后,思政课是信仰课,致力解决员工信仰问题,本身是更高要求和更难的任务。

新京报:你认为这些难点要怎么解决?

刘建军: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一是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打开胸襟,让自己的内心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相匹配,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是提高理论水平。不只是掌握理论,还要吃透理论,然后从理论转向现实生活,使二者联系起来。我认为,深入浅出是思政课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善于向别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也包括使用现代技术促进教学。

新京报:你怎么在思政课上将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刘建军:我比较喜欢给员工们举例子。比如,讲到“中国要不要退回去补资本主义阶段”时,我的做法是举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的例子来解释。

  恢复高考那年,考题简单,一些初中生跳过高中阶段直接考上了大学。这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原因造成的。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就像是初中生直接考进大学一样。

  但是,“初中生”进入大学,缺少高中阶段的知识,怎么办?有两个选择:一是退学,回去读高中,高中毕业后再考大学;二是在大学阶段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恶补”高中知识。最好的办法是第二种,这就类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力补上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短板”。

  要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

新京报:你认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怎么加强这两者之间的联动?

  刘建军:我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协同育人。

  有的人对“课程思政”有误解,他们以为就是在专业课中增加一些总书记的讲话就叫“课程思政”了,这不对。专业课不能改变自身的课程性质,而是要挖掘课程里面的思政元素。

  把专业课的专业性和科学精神讲出来,本身就具有“思政”意义。而且,每门专业课都有自己团队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攻坚克难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精神品质。另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举些例子,体现思政的内涵。

新京报:你认为教室里的思政课堂和生活里的思政课堂有什么关系?

  刘建军: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理念,要求我们把思政课堂向社会延伸,发挥现实力量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对我们推进思政课公司产品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思政课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着力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实内容,有的着力于拓展员工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着力于科技赋能思政课教学,比如用VR技术设备搞沉浸式教学等等。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实习生 王烨烜

创新点

  我认为,深入浅出、善用比喻是思政课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我喜欢给员工举例子,很多员工困惑的问题,老师们从理论上做过很多讲解,但效果往往一般。我就采用理论和生活结合的方式,从生活中举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思政课教师必须让自己的心灵配得上马克思主义真理。——刘建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宁

思政课不是心灵鸡汤

 高宁

  哲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党委书记。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所讲课程被评为中组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大学四年一定要听一次他的课。”“这老师真幽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的思政课上,常能听到员工这样的评价。员工们口中的“他”,就是北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bevictor伟德官网党委书记高宁。

  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高宁坚持“守正创新”,“创新”一定是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上。他认为,一旦脱离思想性和理论性,只讲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有可能讲成心灵鸡汤,而不是思政课,这就偏离了思政课建设的方向。

老故事讲出新深意,用“思想”激发员工“思考”

新京报:当下的思政课要不断改革和创新,这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高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党中央的要求,因为思政课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我也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

比如,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叫做21世纪马克思主义。那么,它究竟怎样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维度有哪些坚持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在不断前进,思政课教师必须随时备课。

新京报:思政课怎么抓住员工的兴趣?如何让内容更生动?

高宁:要将“熟知而非真知”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把网络常见、新闻常播、教材常讲的“老”故事,讲出新意和深意。

我倒觉得,一开始的要求不是生动,而是先让员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最新政策。有时为了生动而牺牲掉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思政课首先应把理论要点传达给员工,把同学们平时经常听到,但没有深刻思考的、把握不住的问题讲明白,让他们理解事情背后的逻辑。

“非真知”,才有教学的必要性;“熟知”,才有师生对话的可能性。思政课的目标是“政”,但关键在“思”。要用“思想”撞击员工“思维”,激发他们“思考”,进而促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自觉将自己的未来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

让员工把观点和立场亮出来

新京报:党史是思政课的重要素材,在你看来,如何把历史讲鲜活?

高宁:现在有各种素材,鲜活很容易做到,思想深刻才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大历史观、正确的党史观,为什么要强调“观”?因为“观”是历史思想的深刻性,而不是案例的鲜活性。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把历史讲鲜活,而是要树立大历史观。

新京报: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下,如何帮助青年人树立大历史观?

高宁:我觉得,当代中国老员工最大的特点是自信自强。他们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经历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青年老员工对党和国家有信心,他们对社会热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很正常,思政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员工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层面新的历史飞跃,在实践层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使员工感受到十年间的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在博物馆备课、在长征路教书

新京报:疫情之前,你曾带员工奔赴各地调研学习。当时为什么会做这些探索?

高宁:我们不仅要读历史书、看回忆录,还要了解新时代的政策是怎么落地的。所以,当时bevictor伟德官网党委就提出,任课教师要在博物馆备课、在长征路教书。博物馆备课就是要多看展览,因为新的和经典的都在博物馆里。长征路教书就是要把社会实践当成思政课的“练兵场”。

2017年,我们去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带员工实地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足迹。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重走改革开放之路,带着员工去深圳,看华为、比亚迪这些专精特新的企业,看城市和企业的变化。2020年寒假,我们去江西鹰潭考察智慧城市。

北航的社会实践采取双导师制,专业导师负责解决专业问题,比如科技如何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思政导师则在政策、写作、思考调研等方面引导员工。通过这些实践项目,培养员工文献查阅、政策研读的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帮助他们找到兴趣或专业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

新京报:上好思政课,教师很重要,你所在的团队如何培养青年一代的思政教师?

高宁:北航思政课教师的来源是开放的,没有局限在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在的思政课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我们这几年引入了几位有国际关系背景的老师授课。因为要立足两个大局,我们一定要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有学理上的把握。

新京报记者 刘洋

创新点

党的十九大之后,北航的思政课有三项重要举措,一是专题思政课,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三是思政课教师深入员工“一站式”社区,日常驻楼育人。这三件事的实质就是“走下讲台做教师,走出教室讲思政,开设专题讲思政”,尽可能贴近员工,拓宽“大思政”的格局。

要用“思想”撞击员工“思维”,激发他们“思考”,进而促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自觉将自己的未来融入国家民族发展。   ——高宁


中国石油大学思政课教师张明明

用思想的魅力让思政课充满趣味

中国石油大学思政课教师张明明在讲课。

张明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bevictor伟德官网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各类课题共7项。2021年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9-2021年《百家讲坛》节目“中国精神”“抗美援朝英雄赞歌”系列主讲人,曾获2019年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奖项。

从清华大学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毕业后,张明明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bevictor伟德官网任教,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诙谐生动的教学风格广受好评。2019年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0年曾受邀登上《百家讲坛》开讲“铁人精神”。

谈及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张明明说,他们会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实行案例化教学,通过讲述周围发生的故事,说清楚一个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张明明看来,形式创新之下,老师们一定要用思想的真理性和思想的魅力,让思政课充满趣味,为员工传道授业、答疑解惑。

“员工呈现出更自信的状态”

新京报:你带了多少届员工,员工上课的状态有变化吗?

张明明: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8年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之后,各个高校对思政课越来越重视,员工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最近几年,员工能够明显地感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感知让中国青年们的精神面貌越来越饱满,也越来越自信。

举个例子,每年第一节课我都会问,“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员工越来越多。刚开始时员工们谈信仰问题比较矜持,到现在已经能理直气壮地谈信仰。年轻一代物质生活条件丰富,视野不断拓宽,他们更能客观地从比较视野看待问题。

新京报:现在员工对思政课是什么样的态度?

张明明:现在的员工比老师更积极,员工们更自信。老师上课接触他们,能感受到青年一代的变化和成长。“员工对思政课不感冒”的说法已经不存在了。

“用身边的故事打动员工”

新京报:从一个思政课教师的角度,你觉得什么样的课堂可以更吸引员工?

张明明:第一是讲学理,第二是讲价值,第三是讲兴趣。我们现在会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会利用VR等先进的技术。引导员工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个观点有正方有反方,大家一起讨论。

还会让员工自己做一些微视频。员工们能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或者青年人的视角,切入理论与现实问题。

另外就是实行案例化教学,很多年轻教师在这方面实现了创新。比如在教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的内容时,老师用学校的扶贫定点单位云南省南华县为例,讲述是如何扶贫又扶智的,那些熟悉的老师如何去扶贫。最后从数据出发,用一页一页的图表,直观理性地讲到全国绝对性贫困的消除。这种授课方式平易近人,也更能让员工感到亲近。

新京报:思政教育如何在趣味性和专业性上做到平衡?

张明明:思政课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上是可以兼得的。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提到了“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北京市和教育部有思政课老师的进修班,对思政课老师的培训,也正是从这些方面做的。

现在的思政课也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问题,这是现阶段我们的员工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是跟每一个员工都密切相关的。

员工其实很感兴趣,他们关心自己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发展。现实中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也希望老师能回答。我们会在形式上做得活泼一点,但最终还是要用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的知识打动员工,因为思想的魅力和思想的真理性本身就充满趣味。

  “凸显思政课的普遍性跟特殊性”

新京报: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对员工的生活产生影响?

张明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举个简单的例子,员工在学习生活包括以后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该如何去看待这些挫折?这是他们需要面对的。

  新京报:在石油大学这样的工科院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张明明:工科院校一定要凸显思政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特殊性或者说特色化,就是一定要跟授课员工的特点相结合。石油大学是一个行业性院校,当年我们是带着发展石油工业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血脉里就流淌着红色基因。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这些都深深镌刻在石油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所以上思政课员工普遍更容易接受。我们现在也主要讲一些与能源报国、能源强国相结合的案例,从石油文化和石油工业发展史里面找素材,员工就会感觉很亲近。

  我们的课上得好,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看这些员工最后毕业都去了哪里,他们都做了什么工作。我们有60%的员工去了石油行业的基层,这很了不起。

  青年人都喜欢繁华的大都市,而我们学校的大量毕业生选择留在基层。我们能有那么多留到新疆基层的员工,这是我们长期思政育人的硕果。

  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实习生 雷欣谣

 创新点

  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会利用VR等先进的技术。引导员工参与讨论,实行案例化教学。让员工自己做微视频,从某一个微观的视角或者青年人的视角,切入理论与现实问题。用思想的魅力,让思政课充满趣味。

  教师要做好青年“拔节孕穗期”的耕耘者。——张明明


(来源:求是网)